Content area
Full text
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是我国大陆东南沿海最重要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历史上多次强震的震中均位于该断裂带上。1973年全国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工作首次提出滨海断裂带的概念,四十余年来,国内十多家单位在该区域开展相关调查工作,众多专家学者也对断裂带的存在证据和断裂活动性进行了诸多研究[1-18]。目前较统一的认识是,滨海断裂带位于台湾海峡西侧近海海域,沿NNE-NE方向展布,东起福建平潭牛山岛东部海域,经东山县兄弟屿外海延伸至广东南澳的南澎列岛附近,长度超过400 km,具体位置大致与近海海域40 m或50 m等深线一致;滨海断裂带由3—5条次级断裂斜列组合而成[12, 14],同时被贯穿台湾海峡、衔接福建陆域的NW向断裂带横向切割成3-4段[5-7, 9, 12];滨海断裂带是台湾海峡新生代浅海沉积物由薄至厚的转折带[9],控制着台湾海峡海底地貌发育和台西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属于台西盆地西部控盆断裂带,也是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的东界[12, 16]。本次工作系统收集了30多年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三家单位采集的20余条NW向中深层地震测线资料或研究成果,对横切滨海断裂带的重点地震剖面进行构造解释和综合分析,同时针对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实地调查,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剖析了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属性、分段分布等特征,厘定了滨海断裂带的位置,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台湾海峡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板块构造位置上毗邻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属于大陆向岛弧的过渡地带。中生代印支运动后,特提斯构造域开始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在中、晚侏罗世之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欧亚大陆板块低角度俯冲碰撞,东亚陆缘亦由稳定克拉通环境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性质[16, 18-22]。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主要受NE向构造线为主的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21],东南沿海则形成了北东向的平潭-东山大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18, 21]。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减弱,逐渐转变为以伸展拉张作用为主,形成大陆板块边缘的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系[18]。晚白垩世以来,裂谷作用和拉伸作用的继续加强,以滨海断裂带为典型的NE向断裂(正断层)开始发育,形成一系列NNE-NE向展布的断陷盆地(或凹陷)[21-24]。距今约6.5 Ma的中新世晚期台湾地区发生弧陆碰撞造山,台湾岛中央山脉以西地区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直至上新世和第四纪[18, 21-22]。
在中生代以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的大背景下,台湾海峡至少发育有10条大型断裂带,主要有滨海断裂带、平潭-东山构造带、南日岛-台中断裂带(福建陆域称沙县-南日岛断裂带)[5-7, 9-10, 25-27]、泉州-嘉义断裂带(福建陆域称永安-晋江断裂带)[5-7, 9-10, 18, 25-26]、九龙江-鹅鸾鼻断裂带(福建陆域称九龙江断裂带)[5-7, 8-10, 28]、巴士断裂带(福建陆域称上杭-云霄断裂带)[5-10, 28]、澎湖北缘断裂带[8, 29-30]、宁德-三貂角断裂带(福建陆域称松溪-宁德断裂带)[4, 18]、义竹断裂带、屈尺-潮州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或为盆地、凹陷的边界,或为贯穿海峡的横向构造,整体上组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构造格架(图1)。
①Binhai fault zone; ②Pingtan-Dongshan structural zone; ③Nanridao-Taizhong fault zone; ④Quanzhou-Jiayi fault zone; ⑤Jiulongjiang-Eluanbi fault zone; ⑥Bashi fault zone; ⑦North Penghu fault zone; ⑧Ningde-Sandiaojiao fault zone; ⑨Yizhu fault zone; ⑩Quchi-Chaozhou fault zone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2. 滨海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目前,滨海断裂带存在的证据和位置厘定的主要依据有3个方面。
(1)滨海断裂带最典型特征就是区域重力异常的典型分带分区,这也是长期以来划定滨海断裂带位置的主要依据之一。区域上,滨海断裂带西侧布格重力异常表现为近乎平行的NE向线性梯级带,与福建海岸带方向大体一致,且向陆逐渐过渡为负重力异常;东侧的台西盆地北部表现为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梯级带,南部澎湖以南则呈现为向北突出的弧形梯级带;在滨海断裂带附近表现为一系列NE向串珠状独立分布的较高重力正异常封闭圈[4, 9, 18],与两侧的重力异常差异非常明显(图2)。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2)滨海断裂带是海底地形典型的转折带。以滨海断裂带为界,两侧海底地形差异明显。断裂带西侧为地形复杂的大陆继承性海底地形,水下谷地、洼地、岛群、岩礁密布,等深线大多呈NE向与海岸线平行;断裂带东侧海底地形较单调,为地势平坦的海洋盆地区或深水槽,深水槽沿NE方向延伸[4, 9, 12];而地形坡度急剧转折、发育水下陡坎的位置即为滨海断裂带的位置。
(3)滨海断裂带是区域上地理地貌的分界[9, 12]。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沿海地区与台湾海峡的地貌发育截然不同,以西的福建沿海地区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滨海断裂带东侧岛屿则突然消失,消失的地带延伸方向与等深线展布方向大体一致,呈NE走向,在滨海断裂带附近出露的岛屿,东坡多为断层陡崖[9, 18]。
3. 海岛地质与构造特征
平潭外海牛山岛、东山外海兄弟屿和南澳外海南澎列岛是研究滨海断裂带的3个最关键地带(图1),岛上的地表地质特征和构造形迹能最直观反映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3.1 牛山岛
牛山岛位于平潭东部外海海域,也是传统认知的滨海断裂带的起始位置。本次调查研究表明,岛上主要发育早白垩世黄坑组上段火山岩,岩性为灰色安山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牛山岛整体走向约NE20°,东部、东南端海岸发育倾角70°以上的破裂面陡崖地貌,沿NE30°方向延伸的切割特征非常明显。牛山岛上构造发育,主要形式为节理、裂隙、陡崖破裂面和疑似断裂,均发育于火山岩内部,构造方向以NE向(20°~35°)和NW向(290°~330°)为主,线性构造的时代、次序虽然不清楚,但依据火山岩时代亦能反映出早白垩世晚期以后该区域以NE向和NW向构造为主的典型特征。
3.2 兄弟屿
东山外海兄弟屿位于东山岛东南外海海域,亦为传统认知的滨海断裂带的南端,分兄屿(大柑山)和弟屿(小柑山)。兄屿呈NE向分布,北西侧和东南侧均发育破裂面陡崖地貌。调查研究表明,大柑山主要发育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岩性为浅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基岩内部线性构造非常发育,以裂隙、节理和陡崖破裂面为主,主要有三组:①NE30°~NE60°方向,表现为兄屿北端附近的裂隙(走向NE55°,倾向NW,倾角80°),北西端的破裂面陡崖(走向NE50°,倾向NW,倾角85°),以及东南端的裂隙和节理(走向NE30°,倾向SE,倾角60°);②NW310°~NW330°方向,主要表现为花岗岩中普遍发育的破裂面、裂隙和节理;③近EW向构造方向,主要表现在大柑山东北端花岗岩岩石中的多条裂隙,宽度3~10 cm,走向约90°,近直立。线性构造为多期次发育,依据野外大致的切割关系可判断NE向构造最老,其次为NW向,近EW向构造发育最晚。
3.3 南澎列岛
南澎列岛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东南外海海域。野外调查发现,南澎列岛之一的中澎岛四周均为基岩海岸,主要发育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岩性为靡棱岩化中细粒钾长花岗岩,局部含灰黑色基性岩类捕掳体。花岗岩具较强的片理化,局部地区已为变晶靡棱岩,片理走向总体一致为NE60°。片理化花岗岩中发育大量NE60°走向的裂隙和节理,裂隙中见充填有早白垩世晚期斑状细粒闪长岩和微晶闪长岩岩脉,脉宽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岩脉露头和镜下均未见变形,故NE60°走向的微晶闪长岩脉(LA-ICP-MS锆石U-Pb定年约107 Ma)能反映早白垩世末期以后该区域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且晚于区域韧性剪切构造作用的时期—120±5 Ma[18]。大量的NE向裂隙、节理等线性构造也证实了该区域滨海断裂带的存在,对其产状、性质的判断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这3个毗邻滨海断裂带海岛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特征,能最直接反映滨海断裂带在分布、分段和断裂属性特征方面的几个典型问题。其一,滨海断裂带附近NE向和NW向构造均较为发育,且NW向相对较晚,反映出地质历史上NW向构造后期更为活跃的典型特征。其二,从北到南不同位置NE向构造走向偏差较大,北部的平潭牛山岛NE向构造走向20°~35°,到东山兄弟屿附近构造走向已过渡至NE30°~NE55°左右,再到最南部南彭列岛上的NEE60°为主的线性构造,总体来看,从北到南,滨海断裂带具有分段性,不同的地段构造走向有较大的差别。其三,南澎列岛花岗岩的靡棱岩化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和变晶靡棱岩,均显示较强的动力变质作用,应属平潭-东山韧性剪切构造带的产物[18],而NE走向线性构造的形成时间则相对要晚。
4. 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属性
4.1 地震剖面上的断层特征
从横向切割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剖面上来看,该区域发育的断层以NE-NEE向为主,基本全为正断层,逆断层较少见,局部亦见正断层兼具左旋走滑断层性质。根据断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可将断层分两类:控盆(凹)断层和反向断层。控盆断层一般规模相对较大,区域上有较大范围的延伸,为正断层性质,同沉积特征明显,倾向SE或者NW,倾角相对较大,一般75°~85°,在区域上控制了台西盆地西部坳陷或浙闽隆起上次级凹陷的新生代沉积,为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断层。反向断层也称为伴生断层,相对控盆断层来说一般规模稍小,主要是在控盆断层持续发育的前提下发育,起到调节控盆断层因位移所造成的空间相容性的作用,往往在控盆断层的相反方向发育,同沉积特征不明显(图3)。
(The location of A-A′section is shown in Figure 1. The data comes from the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4.2 三条主干断裂带的划定
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结果显示,海峡西部地带发育多条NE-NNE走向、断穿前新生代基底的大型断层。根据断层的控盆、控凹、伴生性质及其代表的地质属性,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地带可划分出3条NE-NNE走向的断裂带:F1、F2、F3(图3),3条断裂带都由多条正断层斜列分布组成,断穿前新生代基底,且延伸范围广,连续性强,在多条地震剖面上均有显示且构造意义重大。
F1断裂带∶位于浙闽隆起上,正断层性质,倾向一般为SE,倾角较大,断穿地层深度一般在2 000 m以上,为浙闽隆起内部次级凹陷的西界控凹断裂带,往往由一条大型断层以及若干条性质一致的断层组成,带宽大致在1 km左右,受同沉积作用影响断裂在剖面上延伸较长,切割深度较大,在区域上的南部、北部均有发育,但北部控凹性质更为明显。
F2断裂带:位于F1的东侧的浙闽隆起上,正断层性质,倾向一般为NW,与F1相反,倾角大,规模相对F1要小,断穿地层深度一般在1 000 m以上,为浙闽隆起内部次级凹陷的东界控凹断裂带,往往由一组性质基本一致的正断层并行排列组成,断裂带宽约1~3 km;具有一定的控凹同沉积断层性质,但没有F1断裂带明显,规模亦比F1稍小,区域上属于F3断裂带伴生的反向断层。
F3断裂带:位于F2的东侧,倾向一般为NE,局部为NW,倾角较陡,局部近直立,规模在三者中最大,延伸长,断穿地层深度一般在3 000 m以上,带宽大致为1~3 km,往往由一条大型断层以及若干条性质一致的断层组成。它是台西盆地与浙闽隆起带的边界断裂,也是台西盆地西界控盆断裂,同沉积作用明显,控盆期长。
至于F3东侧的边界主断裂(图3),部分地震剖面上亦有反映,为台西盆地西部坳陷东界控盆断裂(前人称晋江凹陷东界主断裂和九龙江凹陷东界主断裂[4, 23]),规模一般较F1、F2和F3断裂带更大。但因其位于海峡中线以东,地震剖面的证据相对偏少,本次不作重点研究。
4.3 滨海断裂带与海峡西部断裂系
金庆焕等[4]、陈园田[7]、丁祥焕等[9]、黄昭等[12]曾依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划定滨海断裂带的位置,认为滨海断裂带是台西盆地的控盆断裂。本次综合研究认为,台湾海峡西部地带的多条NE-NNE走向的断裂,应同属于一个整体NE-NNE走向、范围跨度极大、主要由正断层组成的大型伸展断裂系统,宽度范围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对于这样一个大型伸展断裂系统,不能简单以传统“滨海断裂带"的概念来定义和解释,应将F1断裂带、F2断裂带、F3断裂带及其内部分布的诸多小规模正断层整体统筹考虑,称为“海峡西部断裂系"。海峡西部断裂系在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控制了该区域的隆、坳格局,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伴随着台西盆地发育的全过程而逐步形成的。从海峡西部断裂系及其3条断裂带的划定来看,F3断裂带为断裂系的主干断裂带,F1断裂带毗邻牛山岛、兄弟屿和南澎列岛,与传统划定的滨海断裂带的位置最为接近,其地质构造属性为浙闽隆起带内部的控凹断裂带(图3)。
5. 海峡西部断裂系的分段分布特征
根据NW向地震剖面上的断裂特征和主干断裂带的划定,结合3个海岛反映的滨海断裂带分段分布、走向与产状的变化等特征认识,以及区域大型断裂带的网络状构造格架背景,统筹考虑前人的成果与认识[7, 9, 12],厘定了海峡西部断裂系的位置并研究了其分段分布特征。研究认为,自北向南海峡西部断裂系被4条NW向区域大型走滑断裂左行切割呈5段分布:平潭外海段、泉州外海段、厦门外海段、东山外海段和南澳外海段,各段的断裂走向、分布、产状性质、延伸长度等特征各有不同。同时,受澎湖北缘断裂带左行切割作用的影响,海峡西部断裂系在泉州和厦门外海一带被错断的十分复杂,但整体上保持了海峡西部断裂系3条断裂带近乎并行排列的分布特征(图4)。
①Western Strait Fault System(Three fault zones: F1、F2、F3. F1 is the Binhai fault zone); ②Pingtan-Dongshan structural zone(Three main fault zones); ③Northwestern section of Nanridao-Taizhong fault zone; ④Northwestern section of Quanzhou-Jiayi fault zone; ⑤Northwestern section of Jiulongjiang-Eluanbi fault zone; ⑥Northwestern section of Bashi fault zone; ⑦North Penghu fault zone; F1-1、F2-1、F3-1: The Pingtan offshore segment; F1-2、F2-2、F3-2: The Quanzhou offshore segment; F1-3、F2-3、F3-3: The Xiamen offshore segment; F1-4、F2-4、F3-4: The Dongshan offshore segment; F1-5、F2-5、F3-5: The Nanao offshore segment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平潭外海段:位于平潭外海到莆田南日岛外海,3条断裂带均被南日岛-台中断裂带北西段左行错断。其中,F1断裂带NE35°~NE45°走向,主倾向SE,倾角50°~78°,北端倾角大,往南倾角有减小的趋势,主要沿莆田凹陷西界分布;F2断裂带走向大致为NE53°,主倾向NW,主要沿莆田凹陷东界展布;F3断裂带走向大致NE55°,主倾向SE,主要沿晋江凹陷东界分布。
泉州外海段:位于莆田南日岛至泉州的外海,夹持于NW向南日岛-台中断裂带北西段和泉州-嘉义断裂带北西段中间。其中,F1断裂带走向由北部的NE60°~70°渐变为NE40°,在莆田崇武外海明显弯曲转向,倾向一般为SE,倾角65°左右,主要沿崇武凹陷西界分布;F2断裂带NE60°走向,主倾向NW,倾角62°~78°,沿崇武凹陷东界分布;F3断裂带为NE60°走向,主倾向SE,倾角70°~85°,主要沿晋江凹陷东界分布。
厦门外海段:位于石狮-金门岛-龙海港尾的外海,夹持于NW向泉州-嘉义断裂带北西段和九龙江-鹅銮鼻断裂带北西段中间。其中F1断裂带为NE58°走向,倾向SE,倾角65°左右;F2断裂带为NE60°走向,推测倾向NW,倾角较陡;F3断裂带为NE60°走向,倾向SE,倾角80°左右。
东山外海段:位于漳浦至东山的外海,夹持于NW向九龙江-鹅銮鼻断裂带北西段和巴士断裂带北西段的中间,西南端应位于兄弟屿附近。其中,F1断裂带走向为NE60°左右,倾向SE,倾角60°左右;F2断裂带为NE60°走向,倾向NW或SE,倾角80°~85°;F3断裂带为NE60°走向,倾向SE,倾角85°左右。
南澳外海段:位于NW向巴士断裂带以南的近海海域,根据海峡西部断裂系整体的延伸方向以及平潭-东山构造带的展布,推测应位于广东南澳南澎列岛外海。结合南澎列岛地质及线性构造特征,认为断裂带的走向应为NE60°,倾向SE,倾角在60°以上。
6. 成因机制
综合研究认为,滨海断裂带和海峡西部断裂系是早白垩世晚期以来东南沿海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系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它们的形成机制与台西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前人的研究[16, 18, 21]表明,平潭-东山构造带最终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约120±5 Ma),这一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地带主要处于挤压构造环境;而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减弱,逐渐转变为以伸展拉张作用为主,形成东南沿海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系(高天钧等,2004)。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系自早白垩世晚期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约110~70 Ma)[18],这一时期,随着裂谷作用和拉伸作用的继续加强,在欧亚大陆的东南缘形成一系列NNE-NE走向的正断层,即为海峡西部断裂系的雏形,南澎列岛上发育的NEE60°方向的早白垩世晚期微晶闪长岩脉(年龄约107 Ma)亦能对这一认识给予佐证。
目前,在台西盆地西部坳陷还未钻遇中生代地层,关于西部坳陷是否存在中生界尚需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从目前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来看(图3),古新世—渐新世是海峡西部断裂系和滨海断裂带的强活动时期,形成了台西盆地西部坳陷古新统—渐新统的沉积主体,这一时期断层的控盆作用和同沉积特征较为明显;中新世时期断裂活动开始减弱,断裂带的西部开始稳定而东部仍相对较强,构造活动呈现西弱东强的现象;上新世和第四纪时期断裂活动明显变弱,构造相对趋于稳定。
7. 结论
(1)牛山岛、兄弟屿和南澎列岛位于滨海断裂带的西侧边缘位置,3个海岛上NE向构造可能属于滨海断裂带乃至海峡西部断裂系形成演化时期在其西侧浙闽隆起上形成的一系列伴生的线性构造,它们的产状、性质及变化特征对于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具有指示意义。
(2)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属性为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控凹断裂,尤其在泉州外海以北至平潭外海海域,控凹断裂的特征最为明显。在泉州外海以南区域,因地震资料较少,滨海断裂带的控凹属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海峡西部断裂系为区域上控制隆、坳格局的大型伸展断裂系统,主要由F1、F2和F3三条基本并行排列的主干断裂带组成:其中F1断裂带为滨海断裂带。断裂系北段的3条主干断裂带的产状、性质较为明确,但泉州外海以南测线资料相对较少,控制和研究程度尚低。
(4)海峡西部断裂系被4条NW向区域大型走滑断裂左行切割为平潭外海段、泉州外海段、厦门外海段、东山外海段和南澳外海段共5段。在泉州和厦门外海一带,受近EW向澎湖北缘断裂带左行切割作用,海峡西部断裂系被错断的更为零散,但整体上保持了海峡西部断裂系3条主干断裂带近乎并行排列的分布特征。
本文对滨海断裂带和海峡西部断裂系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分段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对于区域地质构造而言,还存在不少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例如断裂带和断裂系统的具体形成时代、不同期次NW向构造的切割机制等等,需要今后开展进一步工作。
[1] 陈洪禄. 福建沿海地区断裂近期活动性与地震[J]. 华南地震, 1984, 4(2):37-41. [CHEN Honglu. Earthquakes and recent activity of faults in coastal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J]. South China Journal...